【疫情減壓】街坊帶路見證西貢社區變遷 細說艇戶賣海鮮沿來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1/05/27 16:46

最後更新: 2021/05/27 16:48

分享:

分享:

今次由關注西貢發展的社區組織「貢想』帶路,講講西貢的歷史變遷。

西貢在疫情下成為本地遊熱點,鹽田梓、綠蛋島、半月灣等人氣離島,都可從西貢碼頭出發,熱鬧非常。但關注西貢社區發展的組織「貢想」,其實更希望保留這裏的漁村風情,這次不妨由他們的成員之一Master講講西貢的變遷,聽故逛環保小店,周末遊也很不錯。

社區組織「貢想」的導賞員Carol(左一)及成員之一Master(左二)都是西貢街坊,間中會帶導賞團介紹這個傳統的漁鄉小鎮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關注西貢的社區組織「貢想」成立於2017年,其創立的宗旨是與街坊想像、思考、展望及創造西貢的未來,過去幾年間組織走訪西貢每個角落,發掘有趣的人和事。面對如潮湧的遊客,成員之一的Master苦笑街坊們其實更想要一個「寧靜的西貢」,

選這裏的地標景點,不會是遊客才去的海鮮街。近年這裏出現不少文青cafe,希望這裏不會變成另一條大南街,保持原有的漁鄉風味就好。

之前他們正有個「西貢街市研習室」的活動,在街市對出有市集、廢物再生工作坊、二手漂書站等,同時組織亦關注街市的檔口空置問題,從中帶領街坊思考如何善用這些空間。

艇戶賣海鮮 成西貢旅遊持色

事實上,隨著更多人逛超市以至網購,街市的吸引力今非昔比。Master表示,

西貢街市有30個空置檔位,雖然比起全港街市1,817個空置檔口,西貢並非最嚴重,但其位置使用可以有各種可能性,如做社區活動或展覽等,都是可考慮的方向。

之後就是導賞團,西貢市的規劃和變遷正好由「貢想」一一道來。首站正是大家熟悉的西貢碼頭,導賞員Carol也是這裏的街坊,說我們踏足的這裏正填海得來。

現在不少艇家在碼頭販賣海鮮,其實源自2003年的經濟不景,漁民小販為了生存,慢慢開始轉由賣魚至海產乾貨,現在這裏已成為西貢的旅遊持色。

2016年食環署及民政事務器這裏列為『阻街黑點』,雖然後來略有放寬, 但政策上仍是犯法,現算是經營上的灰色地帶。其實反思一下,西貢街市的空置檔位,又可否重新招租讓他們擺檔?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東壩防波石 水上人遷居西貢掌故

接著,我們就轉入萬年街,當中的一個防波石最為吸睛,原來背後亦有段故。

70年代港英政府為解決水荒而興建萬宜水庫,這就是其中一塊防波石,以減少海浪的衝擊,東壩就有7,000多件。

這個大型工程,令原東壩一帶的艇戶要『上岸』搬到西貢市居住,這裏一帶的樓都是興建出來,賠償讓他們入住的,70年代初一戶艇家只付約6,000元就可買一個單位。

回到「貢想」今次關注的街巿空置問題,他們說昔日新界小販擺賣的墟市,多集中在廟宇附近,如大埔墟的文武廟。

沿西貢碼頭一帶的樓宇,據導賞員所言是70年代;初為安置因興建萬宜水庫而受影響的水上居民而起的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這塊防波石出自萬宜水庫東壩,放在西貢碼頭也很有代表性。(攝影︰馮柏偉)

西貢墟內的商業活動主要在漁市場和大街碼頭一帶,昔日的漁市場正是今天西貢魚類批發市場的位置,

它早於戰前已存在,漁獲統一賣買處理的制度,始見於日軍佔領期間,目的是控制食物配給,至1960年代政府才正式成立西貢漁類批發市場 。

漁民零晨兩點開始會將漁獲先運到漁市場,以公秤稱漁獲,如要將魚運到出九龍或香港島,他們就會將一籮籮的漁獲推到天后廟前的停車坪,賣給市區入來西貢買魚的買手。

西貢舊墟 昔日外島居民補給站

而漁市場旁正是昔日的西貢舊墟,包括正街、市場街、德隆後街、西橫卷等一帶範圍,也曾是西貢最旺的地方,Carol說︰

大家都知西貢對出有不少外島如滘西洲、鹽田梓等,60至70年代的島民,會乘小艇來這裏補給物資,故舊墟上有不少糧油雜貨舖、小型電器維修站、生活用品店、中藥店等。但到1985年宜春街這街市落成,墟內的商戶也遷入街市內。

翻查80年代「入戶」街市的商舖多達300多個,但到2021年隨著超市及網購盛行,加上街市設備的老化,失去了昔日的朝氣和活力,如何帶動人流而善用空間,正是「貢想」的關注點之一。

支持裸買   環保小店「點籽」 

導賞團行程中,還行經這間小店「點籽」 ,為蚊型的環保摩登雜貨舖,為西貢街坊提供生活所需,包括糧油雜貨、家居清潔、個人護理等產品,售買的貨以環保有機、公平貿易為概念,如一樽樽的Dr. Bronner's 洗頭水、沐浴液、有機皂液等擺著,剛好Carol帶同膠樽來「裸買」,100g由$20起,以減少不必要的包裝,為身體和地球盡一分力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2

另外,也有意大利出品以回收紙製造的Grazie Natural紙巾餐巾、可降解的保鮮紙、環保餐具等,「同場加映」還有香港的鏡記麵食,為灣仔太和街的老字號,包括有菠菜麵及蕃茄麵等,以行動支持本地製作。

記者︰馮柏偉